花蓮縣交通與排水改善成果 兩任縣長逐步落實各項基礎建設

花蓮南北狹長,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東向太平洋颱風來襲首當其衝。凸顯地方民生基礎建設,交通與排水等工程的重要性。根據花蓮縣政府今年追加減預算中,道路交通上的經費,震災加上颱風災復,就佔68%。而補助鄉鎮市公所的維管及鋪設協助,一樣都沒少,光是農業處農工科修路經費從2020年起每年增加,明年更編列1億3千萬元,3年增加了3倍之多。顯示花蓮縣政府除了大型建設外,對於各鄉鎮「到部落、村裡的最後一哩路」也都全面照顧,維護縣民基礎交通權益。

花蓮縣長徐榛蔚特別重視交通基礎建設及區域排水安全,於本次花蓮縣議會定期大會縣長施政報告,徐縣長詳盡說明0918災害、颱風災害復建工程,以及編號道路、橋梁、鄉鎮道路、農產業道路、97條區域排水系統等,透過地圖,分階段短、中、長期說明各類別工程近程。許多工程自前任縣長傅崐萁及開始規畫進行,例如193縣道的全線改善,徐縣長逐步分階段完成。

建設處長鄧子榆表示,道路交通的改善,在東側部分從193線0K一直到22K,也就是花蓮大橋,縣府持續改善,讓南北交通能夠更加通暢,而西側的中央路則是改善即有的車道,增設左轉道讓車流變的安全。 至於編號鄉道的改善,鄧子榆也強調,縣長徐榛蔚非常關心,指示一鄉鎮一偏號道路,所以縣府近幾年來陸續的提報前瞻計畫提升道路品質,目前仍持續在爭取相關的計畫逐條改善中。

花蓮縣政府針對逢雨必淹的的區域,也在徐縣長要求下,逐年編列預算改善,如今皆已看見成效,縣長徐榛蔚在施政報告中表示,花蓮縣有97條區域排水,縣府除了解決易淹水區域的排水問題外,也對老舊的區域排水系統進行改善,目前就有14條排水系統正在規劃設計中,並在審核中。 在汙水接管率上,目前大花蓮地區已完成近5萬戶的接管,2014年將執行北昌、太昌村和國興里的分支管網施作,預計總經費1億8千700百萬,已送營建署備查中。透過全縣排水基礎建設,守護民眾安全。今年海葵颱風,即顯示吉安鄉光華排水工程的效益,目前正在施作第三期工程,已完成的一、二期工程有效舒緩今年颱風強降雨,受到行政院長陳建仁會勘時表達肯定。

除了逐年落實全縣各項建設,永續、人本的交通規劃設計更獲得全國獎項肯定。「193縣道19K+840-22K+500(南海四街至花蓮大橋段)」、「花蓮縣銅門村往慕谷慕魚道路復建工程」兩項交通工程即於去年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優質獎。前者,更增設自行車道、人行步道、中央分隔島綠化等友善環境空間;排水箱涵解決易淹水區域排水問題;全區人行道的造型路燈,更成為在地吸睛的裝置藝術。後者,透過地質分析,找出最適合的工法,提升坡面穩定性與耐久性,減低對自然生態和景觀的破壞;隧道出入口設置智慧號誌,節省維護資源,降低運作成本。

透過全縣道路交通和排水系統的改善工程,花蓮縣不僅提升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質,也為應對未來的挑戰做好了準備。這些成就體現了有效的地方治理,並展示了通過規劃和投資如何能夠改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為花蓮縣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花蓮縣政府 廣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