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巡迴台灣不同城市的「台灣設計展」,今年流動到了屏東。去年在台中時,以台中製造業的軟硬科技帶領觀者看見未來的想像,2019年則是回到生活的層次,以數種面向重新編輯屏東,不僅是外地人、在地人也透過這個展會重新認識了屏東的前世今生。
台灣設計展 聚焦台灣民眾對設計的關注
台灣大型設計展會的濫觴,約可回溯到2003年首次舉辦的第一屆台灣設計博覽會,由經濟部邀請工業局、國貿局等多家政府機關協助成立國家級設計中心——「財團法人台灣創意中心」(簡稱台創),並由經濟部工業局主導舉辦台灣設計博覽會,台創為執行單位。
當時台灣整個社會還沒有太多對文化產業的相關共識,重點便放在台灣製造業的產業轉型,以「生活美學」為名,在當年才在文建會的輔導轉型下剛成為創意文化園區的華山舉辦,其後在台北、宜蘭、高雄、台南、台中各地相關的文化園區巡迴舉辦,將設計能量從北部轉出,流動至相對設計資源弱勢的縣市。
在台灣設計博覽會積極出走北部,聚焦台灣民眾對設計的關注之下,設計的能見度也在台灣社會當中越顯重要,許多學生搶念設計相關科系,設計師也希望能與各種台灣不同產業合作,讓設計能與產業技術共鳴進而轉型。
在數年的擾動下,2010年可說是台灣的設計戰國元年,除了台灣設計博覽會,還有文建會舉辦的第一屆「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簡稱 台灣文博會),以及越見成熟的台灣設計師週,重要的國內設計展會接二連三,累積下來的能量在2011年開始爆發,由國際設計聯盟(IDA)授權,經濟部與北市府共同主辦「臺北世界設計大會」及「臺北世界設計大展」,雙展會的方式點燃台灣設計展會的最高熱潮,台灣設計博覽會首次有了國際組織認證,並埋下後來2016年能在台北舉辦設計之都的種子。
走出台北 結合當地城市特色
2012年,第十屆台灣設計博覽會更名為「台灣設計展」,訂立以免費的形式鼓勵民眾參與,台創更有意識地以不斷提升全民設計美學為核心價值,深度結合產官學研之資源,與當地縣市政府戮力合作,結合當地城市特色,搭起產業、設計師、民眾及政府單位的橋樑,這樣的合作方式背後更有深意,希望曾主辦過台灣設計展的縣市政府,能讓設計品味也跟著進入市政,也讓這些設計能量持續能在城市裡發酵。舉例來說,2014年在台東舉辦,是東部首見的大型設計展會,設計結合東部觀光資源,也將當地工藝技術拉入展覽內容展出,在我看來更是間接種下台東縣府成立台東設計中心的成因。
2019年在屏東的「台灣設計展_超級南」才剛落幕,400萬觀展人次創下了台灣設計展有史以來最佳入場人次佳績。其實這次屏東設計展能有如此成果算是得天獨厚,年初有了 屏東燈會 經驗,「我屏東我驕傲」的熱情尚存餘溫,加上南部其實很少有機會舉辦這種大型展出,才能讓設計展的人潮爆炸!而屏東燈會更讓讓屏東縣府上下有了一次成功的大型活動舉辦經驗,滾動式展會在舉辦設計展時發揮功效,市府人員與策展團隊發揮絕佳默契,讓展會盡顯完美!靜態展覽的入場人數控制得宜,排隊人龍雖長但很快就能入場,巡迴三個展場的接駁車也有效疏導人流,戶外活動最容易讓人詬病的流動廁所也保持超級乾淨整潔!
除了現場工作人員辛苦維護外,也可以看出屏東人開始重視自己家鄉的「屏東品牌」,像是燈會時早上六點就有出門運動的民眾會自動到展場巡視撿垃圾,這次的設計展我想也是相同,不然在這樣的百萬人潮底下,展場依舊能保持乾淨整潔實在不是工作人員就能hold住的規模。
台灣設計展就像是一股活的泉水,流動到地方縣市時能活化當地沈睡的產業能量,而我很贊成「設計結合地方觀光」的形式來舉辦,設計原本就該從日常生活裡挖掘,地方擁有的是首都沒有的天然觀光資源,結合嶄新的當代設計手法,自然能讓地方觀光產業開始改頭換面,也能藉由展會主體帶動觀光人潮,當官方、民間都開始對這樣的模式感到有效而願意提升配合度,那才是設計真正進入城市品牌營造的開始,也是台灣設計展流動的目的。
文章轉載自設計發浪
首圖/台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