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在做什麼─理解二十世紀藝術的經典例子

一、判別藝術是什麼

幾乎大家都會同意,藝術家就是製造藝術的人,但對於藝術到底是什麼,很少有人能達成一致的共識。藝術會不斷以全新、前所未料的樣貌出現,現今的藝術也可能和過往的藝術沒什麼相似之處。因此,「藝術」經常是一個人們刻意不去定義的詞彙。

這樣的話,到底要怎麼判別(或是由誰來判別)藝術是什麼,或藝術不是什麼?例如,由誰來決定哪些東西能夠在美術館和畫廊裡展出?實際上,做這件事的是製造藝術的人,也就是藝術家。在一件新的藝術品完成的同時,藝術家也帶來了一種新的藝術表現方式。但是,假如這個新的表現方式和過往的相差太多,可能就會有問題。這時,藝術家就要說服其他人,他們帶來的新東西的確是藝術。一位非常擅長這樣做(讓別人認同他奇特的藝術觀)的藝術家,是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 ; 1887—1969)。

杜象在法國出生和成長。1915 年,他搬到紐約,當時他二十一歲。杜象創作了一些受到關注的畫作和雕塑,不過,他主要專注於自己的哲學前提:透過製造藝術,來質疑「藝術」這個領域。杜象以他的藝術創作來提問,包括藝術家是否真的需要用自己的雙手來製造出作品?某些材質是否比其他材質更適合用來創作?藝術品和一些看起來相似但不被視為藝術作品的東西有什麼差別?又,藝術到底是什麼?

▲馬歇爾.杜象 (圖/wiki)

在旅居美國的最初十年,杜象辛勤地進行一件作品,他希望這會成為他的一大傑作—這件藝術品結合繪畫、雕塑和拼貼的元素,以亮光漆、油彩、鉛、灰塵、裂開的玻璃和鋁箔為媒材—這些素材全部都裝在木頭和鋼製成的框架裡。作品的標題是<新娘甚至被光棍們扒光了衣服>(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Bachelors, Even ;法文: La mariée mise à nu parses célibataires, même,也有人稱之為<大玻璃>﹝The Large Glass ;法文: Le Grand Verre﹞)。

在進行<新娘>一作時,杜象也著手實驗一項新的藝術創作媒材,他稱之為「現成物」(readymade)。現成物指的是普通、量產的功能性物體,或是這類物體的組合,多從商店買來,也很少經過改造。杜象有時候只會在物件上加上簽名、日期和標題。他的第一件現成物作品,其實是在他前往美國之前,在巴黎所作的:一個架在木凳上的腳踏車車輪。他在紐約的第一件現成物則是一個雪鏟。他將鏟子懸掛在畫廊的天花板上,取名為<斷臂之前>(In Advance of the Broken Arm ;法文: En prévision du bras cassé)。

兩年後,杜象產出他日後最出名(或最為惡名昭彰)的現成物作品:一個普通的白色陶瓷小便斗。這是杜象在水電設備商店買的,他在上頭加上了日期,並簽上假名「R. Mutt」(這有可能是文字遊戲,用那間商店的名字J. L. Mott IronWorks 開了個玩笑)。他將作品稱之為<噴泉>(Fountain)。

▲<噴泉>(圖/wiki)

杜象喜愛玩遊戲,特別是文字遊戲和策略遊戲。對杜象來說,製造藝術事實上是一種遊戲。現成物正如一著大膽的棋步,讓他在藝術這個遊戲裡向前推進一步。

杜象主要是在藝術機構的脈絡中把玩他的藝術遊戲。大約在創作<噴泉>的同時,他也共同創辦了一個組織,名為「獨立藝術家協會」(譯註: 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參考法國「 獨立藝術家協會」﹝Sociétédes Artistes Indépendants﹞所設立)。

這個組織的使命是展出所有的藝術作品,而不加以評斷或限制。藝術家只要支付一小筆入會費,就能讓自己的藝術品在協會舉辦的展覽中露出。協會在1917 年推出一檔現代藝術展,規模之大,為美國前所未見。不過,策展委員會在審查<噴泉>時(投件者還是一位沒人認識、名為R. Mutt的藝術家),這項物件並不被視為藝術作品,而只是一個「功能性物體」。杜象也是當時的策展委員之一,這並非巧合。他在沒有揭露自己身分的情況下,極力替<噴泉>辯護,將其認定為藝術品,但其他委員不為所動。杜象了解到,不管機構的創立宗旨有多麼自由,立意多麼良好,其思想也經常是保守的。杜象一直堅持己見,但當他發覺他的抗辯沒有任何用處後,他便退出了委員會。


本文摘自:《藝術家在做什麼》
作者:李歐納科仁
譯者: 王年愷
出版社:行人

首圖/PHOTOA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