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部結合大數據影集 「我們與惡的距離」

傳統上大數據的應用多在於分析客戶收視習慣,再進而擬定行銷策略或開發潛在觀眾。而近幾年在國際影音平台像HBO、Netflix等帶領下,大數據分析逐漸被應用於前期的製片階段。

而今年公視的旗艦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台灣第一個嘗試在製作階段結合大數據的範例。

公視創新實驗 製片過程中融入大數據分析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社會寫實劇,以一樁「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劇中細膩描寫圍繞在事件的許多角色,如家屬、律師、記者等。

為了更加了解這類社會議題,公視特別和資策會大數據團隊及行政院科技部合作,在2016年與編劇呂蒔媛展開全台首例、為期五個月的「大數據劇本案」實驗合作,希望利用數據分析輔助劇本創作。

這五個月中,資策會團隊根據無差別殺人事件的方向,進行關鍵字搜尋,從臉書、PTT等公共平台上,蒐集將近5萬筆資料,再經過清理、分類、歸納之後,再針對編劇期待的人物或觀點進行深化研究。

分析觀眾喜好創作劇本 已成未來趨勢 

呂蒔媛指出,這次與數據分析合作給予他最大的幫助在於,由於大多數據是出自於媒體提供。經過對這些報導的角度、內容、用字遣詞等進行深化研究後,對於在劇本中,描寫電視台角度以及社會氛圍有很大的幫助。

透過這次合作之後,呂蒔媛也說,初次體驗數據分析,過程雖不盡完美,但仍可感覺出數據化分析越來越重要,根據用戶的喜好的精準分析,進而創作電影、戲劇是未來的創作趨勢。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看出,數據分析不在僅限於行銷操作,還有許多面相可以發展。公視已率先踏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台灣的影視業者如何好好運用數據分析,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之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