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綠能與藝術理想碰撞現實

近十年來,台灣的綠建築發展快速,例如台北市內的北投圖書館是非常有名的例子。但當綠能與藝術理想碰撞現實時,結合實用機能與美學的設計思考成為「綠建築」重要顯學。

  桃園高鐵站周邊的青埔特區, 大樓櫛比鱗次,彷彿是一座設計競賽的舞台。私人土地蓋大樓,可以盡情揮灑創意,爭奇鬥豔,但是這片特區的公共用地,有沒有機會蓋出與周邊大樓相媲美的有趣空間呢?稍微多走幾步路,或是騎個腳踏車向外圍探尋,還真能發現一座號稱台灣最迷你「鑽石級綠建築」的中壢幼兒園高鐵分校。
  還沒真正靠近幼兒園, 光是從遠方欣賞,映入眼簾的第一印象,就足以滿足世人對於「綠建築」的直覺想像。大片綠牆遠遠的隨風搖曳向你招手、成排展示的風力發電機英姿挺拔、被寄予能源轉型厚望的太陽能板坐鎮屋頂,嶄新潔白的校舍充滿希望。能讓孩子在這裡開啟教育薰陶,想必會讓家長放心不少。


  建築物搶眼的視覺效果, 讓人不禁加快腳步地想進入幼兒園一探究竟。不過,當真正踏進幼兒園展開探索,透過年輕活潑的張園長親自導覽,反而讓人能回歸理性,從使用者經驗出發,細微感受設計的巧思變化,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挖填平衡的地形溜滑梯

  幼兒園蓋在一處緩坡的頂部,地勢漸緩延伸至一旁的兒童公園。整座幼兒園最精巧的設計安排,就是採取「挖填平衡」的手法來面對坡地開發。為達成土方平衡,建築師也在校舍配置上,強調順勢而為,不強求一定要整為平地,反而創造出帶有坡度與階梯差的戶外空間,成為孩子們的探險樂園。甚至,在建築基地與公園的坡度差交界上,還刻意設計三座呼應地景特色的曲線溜滑梯,讓孩子們可以透過寓教於樂的形式,將環境教育的意涵,融合在日常生活的遊戲中。因此,幼兒園內孩童的活動空間,可以不必受限於圍牆內的校園,反而很輕易的就能打破邊界,與身旁公園連成一氣,成為絕佳的戶外遊戲場。

   幼兒園與公園運成一氣, 成絕佳遊戲場。

設計與現實中的差異

  從張園長每天和孩子們追趕跑跳碰的互動,還有教育現場的切身體驗,她娓娓道出一些設計理想與現實使用之間的落差。舉例來說,幼兒園視覺搶眼的建築外觀,如大片綠牆、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等節能「亮點」,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觀察,想法大不相同。原來,大片綠牆的植栽不久前才又換過一整批,因為綠牆賴以維生的塑膠盒滴灌系統,不敵桃園地區強勁東北季風的吹拂,導致送水不均,造成植物存活率受限,為了確保家長觀感以及招生廣告效果,無奈之下,只能定期花錢更換植栽維持綠意效果。
 
  屋頂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雖然視覺搶眼,充滿乾淨能源的無限想像,但所獲取的電力受限於配線管路,只能單純提供屋頂的孩童農園做為夜間照明。孩童通常只有白天因課程需要偶爾會上屋頂,公立幼兒園晚上更是不需要去學校,自然也讓這項節能美意大打折扣。
  台灣對於綠建築的定義,不單單是指視覺上看到的「綠能」元素,其實更重要的仍然是強調生態、節能、減少廢棄物、著重健康的綜合性指標。因此,我們可以從每一個實際完成的建築作品中,去檢討設計構想與現實環境之間的差異,找到下一個作品可以更進步的機會,相信那樣對於提升我們整體的永續環境品質,才能精益求精。

中壢幼兒園立面速寫。幼兒園中庭廣場。


首圖:玩一個「挖多少土,填多少土」的遊戲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台灣.綠築跡》,晨星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424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