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團隊簡介〕
當代台灣普遍營建環境,並無呈現出已開發國家的高水平技術、精準施工要求或是對於新型態空間的接受度。也並非如開發中國家有著大量低廉人力所表現出的手感構造,或是有著清晰的空間母語可作為發展基石。於是,台灣建築物的構築(tectonic)與空間設計,呈現一種不上不下,非東非西的混屯狀態,分不清粗糙與手工質感的差異,以為扭一下就是前瞻的設計。
而這樣混屯的狀態,不可諱言的,也就是上滕事務所作品呈現出的樣貌,不管是在公家工程或是私人住宅案。精心設計的構造,會被粗糙完成;手感的堆砌,可能直接被廠商放棄施作。在歷經無數次的一廂情願與挫敗後,於是,面對民間一般的營建水平,採用什麼樣的構築方式,成了上滕在每個案件中思考琢磨的關鍵。因為,構築,是建築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意識行為。
在這樣的情況下,「空間感」的營造是上滕較可掌握部分。但事實上,上滕在做的是:「降低空間的存在感,增加對自然環境的感知」讓人可以在「不自由」中自由的生活。
空間單元狹隘定義,是由上下兩個樓板與四面牆所組成的六面體空間,極端的例子是一個只有微小開窗的監獄牢舍,身處其中,身心感受皆是封閉不自由。因此,透過重新定義那六道空間介面,模糊內與外的牆界線、上與下的樓版線,才有機會獲得自由,重新感知空間與自然。內外的界定,它未必是一道牆,可能是薄紗、可能是一道水瀑、可能是一個物件、也可能是一個中介空間…..
▲圖一 空間介面可能性的探討
因為重新詮釋了內外界線,內外場域交融,生活空間延伸出去,外面景致得以綿延進來,有了更豐富的空間層次與感受,生活可能性變得多樣。更重要的是,產生更多的機會去感受自然的陽光、微風、空氣中的氣息……讓生活與四季流轉同步。
上下層樓版區隔,多以挑空,透空樓梯來打破,空間不只在平面內外流動,也讓樓層間有了穿透連結。因此,每個空間雖然是「部分」的,卻又有著內外、上下連結,而成了一個「整體」。
除了前述藉由重新定義「空間介面」感受「自然」環境外,自然對上滕更深一層的意義為─設計時的「自然而然」。
誠實面對基地的環境涵構條件、確實掌握機能(業主需求、生活方式),用適當設計手法回應每個條件,於是設計便自然而然地成形。然而「適當設計手法」其實就是前述的「構築」、「空間感」的整合運用。因此,上滕不斷地用「人為」的構築,要讓人們感受到「自然」,讓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自然而然,不人為做作。
更甚者可以說,每塊基地的有形條件(環境涵構)、無形條件(需求、人文、甚至是法規)皆已默默形構出這塊土地上建築應有的樣貌,建築師要努力的是,感受到這些訊息,順勢地把它釋放出來,完全不需過分造作。
▲圖二 豐富的空間層次帶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本文刊登於 台灣建築雜誌_TA 2018.02 VOL269 (年青力)
喜歡這位設計師嗎?歡迎聯絡我們!
聯絡資訊:陳小姐 [email protected]
本篇文字及圖像皆由作者授權使用,未經授權請勿任意使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