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但重要的包材革命!塑料包裝龍頭Aptar怎麼用瓶蓋翻出環保新價值?

為了達到海洋塑膠垃圾減量目標,歐盟執行委員會(Euporean Commission)在2019年3月27日宣佈,已通過一次性塑料處理原則,其中包含2029年時塑料瓶必須達到90%獨立回收目標(到2025年為77%),且「瓶子與瓶蓋不可分離」的設計也必須落實,2025年更必須達成有30%的PET瓶中都使用25%再生塑料製造,直至2030年則必須有30%再生塑料加入所有材質的塑料瓶製造成分中。

為什麼要規定瓶蓋和瓶身不能分離?

細看歐盟規定中有一條「瓶子與瓶蓋不可分離」的規定,或許你會疑惑,不是全面禁用塑膠就好嗎?為什麼要規定那麼細?

事實上,即使全球減塑風潮越來越盛行,但方便好用、製造成本低的塑膠仍是現代經濟社會的主力材料,在整體社會不可能完全棄用的前提下,如何讓塑膠不再只是一次性材料,以及如何能更便於完全回收,將是產業的重要課題。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2016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過去50年的塑膠產量從1500萬噸成長了20倍,已高達3億1100萬噸,預測2050年塑膠用量將達到11億2400萬噸,更直指「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重量將比魚多!」而每年的包裝材料,卻只有14%回收、40%進入掩埋場、32%進入環境。

《信天翁》紀錄片中揭露了中途島上的信天翁因為吃下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而死的慘況。(圖片來源:ALBATROSS官網

 

這些進入環境的塑膠包裝,包括瓶蓋、塑膠袋、塑料瓶等,多數最終流入海洋,海洋生物與鳥類即成為受害者。其中,因為瓶蓋與瓶身分離的關係,瓶蓋更容易漂浮進入海洋,而鳥類對於這些漂浮在海上的小塊塑膠垃圾無法辨別,叼食回去餵食幼鳥,結果讓幼鳥胃裡統統塞滿了塑膠垃圾而死去。

 

塑膠容器上用以接合、固定瓶蓋的塑膠圈,使得野外覓食的鳥類因此遭到卡喙而痛苦餓死。(圖片來源:FaceBeak Aviaries臉書粉絲專頁

 

服務客戶遍及聯合利華、P&G、雀巢、可口可樂、百事、亨氏等全球重要食品飲料及生活用品品牌,身為美國上市公司、全球塑料包裝行業龍頭企業的「阿普塔集團(Aptar Group)」,在此全球環保趨勢中,早知自己已不能置身事外。

瓶蓋不與瓶身分離,更利於回收!

阿普塔大中華區食品飲料事業部銷售總監郭海寧在「FBIF 2019食品飲料創新論壇(簡稱FBIF2019)」上表示,目前多數飲料或者飲用水上的瓶蓋和瓶子都是分開的,以旋轉的方式蓋上與取下,但卻也容易因為瓶蓋太小而跑到回收流程之外,甚至進到海鳥、海洋生物的肚子裡面。「從環保、保護生物面向來說,阿普塔希望能在飲料包裝方面作出變革創新,因此致力於研發專利,把瓶蓋和瓶子連接在一起就是其中一種創新設計!」

目前阿普塔已經研發出一款專利瓶蓋,開蓋與瓶身連結、不會產生讓鳥類卡喙的塑膠圈,不會產生額外的廢棄物,且瓶蓋鉸鏈的開合度可以固定開合270度,因此開蓋使用時不會讓瓶蓋刮到鼻子,除了可以讓消費者達到單手開蓋的便利性外,也讓瓶蓋不會因為隨手放而受到污染,最終也方便與瓶子統一回收。該款瓶蓋設計也獲得2019年全球食品飲料包裝設計大賽(Marking Awards)的「標誌功能獎」。

 

 

二次拉環革命,小小瓶蓋也能帶來改變!

阿普塔這樣的瓶蓋設計案例,類似早期易開罐的拉環革命,以前的易開罐拉環在拉開後是可以被取下的,連續劇還有會把拉環當作戒指來求婚的橋段!不過現實生活中可沒這麼浪漫,有時候操作不當還可能會把手割傷,拉環亂丟也造成環境污染。而現在,市面上已有90%以上的易開罐是把拉環和罐身連在一起的。

郭海寧即認為,從阿普塔開始,瓶蓋產業應該也要起了改變,「因應環保法規,歐洲和北美已經有很多的品牌商都在考慮如何適應立法的變化,改變產品包裝的形式,這股風潮也會吹向亞洲,只是早晚的問題!」

推動塑膠循環經濟 才能治本!

據統計,台灣一年回收的寶特瓶近10噸、也就是超過45億支寶特瓶,但卻有約一半的回收寶特瓶都少了瓶蓋!目前環保署已呼籲民眾回收寶特瓶時務必要記得把瓶蓋栓回去,但若能從源頭製造端做起,相信能讓塑料瓶回收鏈更完整。

面對全球巨量的塑料包材需求,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提出「循環經濟」的概念,亦即透過設計將原料能再生利用,讓產品、原料等能持續發揮最高的使用率和價値。

簡單來說,其中一種解決方法就是製造商必須重新思考產品包裝的方式,除了產品製作的原料可以考慮塑膠以外的選擇,就算使用塑膠,也建議廠商必須讓這些產品可以更有效地被重複使用,並重新考慮生產方式,塑膠應做為有價値的工業或生物養分,而非成為廢棄物,讓循環再利用變得更加容易,是整個產業必須努力解決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食力FoodNEXT: 《微小但重要的包材革命!塑料包裝龍頭Aptar怎麼用瓶蓋翻出環保新價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