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是一門說故事的藝術: 專訪大英博物館韓國藝術策展人 玄秀娥(Eleanor Soo-ah Hyun)

▲大英博物館韓國藝術策展人玄秀娥博士

來到英國,大家想必會去1759年成立的倫敦大英博物館走一趟,除了著名的埃及館、希臘館以及鎮館之寶羅賽塔石碑外,其韓國藝術收藏至今仍是全歐洲最精緻、品質最好的。不過如何在短時間內了解其精華收藏呢?以下是筆者採訪大英博物館史上首位韓國藝術策展人玄秀娥博士的分享。(SS:撰文者;EH:策展人玄秀娥)

SS: 談談大英博物館收藏韓國藝術的淵源與歷史、主要的收藏來自何處?

EH:大英的收藏早先主要來自十九世紀英國考古學家興趣廣泛如埃及、亞述文化外,也包含東亞藝術的收藏,而其他比較重要的藏品多來自十九世紀中葉後的購賣或捐贈。

大致來說,英國的韓國藝術收藏家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愛好東亞藝術者(韓國外也收中國和日本作品),如Harry Garner 爵士、John Addis爵士和George Eumofopouls等;另一種是對韓國文化有興趣,本身跟韓國也有些淵源,如外交官、商人或傳教士。

其中最重要的收藏家George Eumorfopoulos (1863-1939) 是英國出生的希臘商人之子,他收了很多高麗時代的精品,並在1930年其倫敦的宅邸旁蓋了一間博物館,將他的東亞藝術收藏開放給大眾參觀,成為當時倫敦社交生活的著名場合。後來大英博物館與維多利亞艾伯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Percival David等單位聯手收購他的藏品,因此韓國藝術在英國主要典藏在大英與維多利亞艾伯博物館。

另一位重要收藏家是Harry Garner 爵士(1891-1977),我們從他那裡購得了全歐洲獨一無二、非常精美的高麗時代淨土宗佛經(1341年)、銅器和幾件朝鮮時代的漆器。Harry本身是著名科學家,他對中國陶瓷非常感興趣,在50、60年代寫了幾篇著名文章介紹青花瓷以及中國與日本的景泰藍。

第三位重要收藏家是 William Gowland是知名金屬專家與考古學家,十九世紀末在日本大阪工作,挖掘出不少古代日本皇室陵墓。看過大批在日本出土的陶器後,他認為日本與韓國關係密切,因而前往首爾和釜山考察,並在旅行中分析了韓國三國時期陶器的製作原料和裝飾風格,並證實了他的推測。

以上三人的收藏是早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而大英的收藏除了來自個人捐贈外,也由英國政府在1910年的日本展覽會上向日本購買了45件高品質的作品:當年日本與英國合作在倫敦辦展,日本政府不但展出標為「藝術」(fine art)的日本國內作品;也選了來自殖民地台灣、滿洲國、韓國、愛奴民族的作品,而韓國作品則被定位為民間手工藝(folk craft)。從中可見大英博物館的韓國藝術收藏史與其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韓國相關文物也是因為大英帝國在擴張下,希望透過文物更了解東亞與韓國歷史文化而來,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收藏重點才轉向重視文物的美學品質。

 

▲大英博物館內韓國基金會展廳

一開始韓國藝術藏品散佈在大英內各部門和其他倫敦的博物館,如:硬幣與金屬部門、民俗博物館的民族誌部門等。直到 2000年時幸運地獲得韓國基金會的捐款才得以在大英館內規劃出一塊空間展示,並於2014年獲得韓國基金會與韓國中央博物館的支持,將整個韓國藝術區重新設計整修為輕快明亮的現代化空間,整合四散的作品,並邀請韓國傑出的建築師與工匠設計展廳空間,讓大家了解韓國傳統建築特色,而這也成為最受遊客歡迎的拍照背景。

SS: 談談未來打算收藏的方向?

EH: 大英與維多利亞艾伯博物館根據自身館藏特色與研究、展覽方向,分工收藏韓國藝術。大英收藏的重點之一是當代藝術,但媒材主要是傳統材質如紙、竹、墨等,我認為韓國藝術家對傳統媒材的當代性有創意的詮釋與表現手法,很適合與館內原本就很強的傳統藝術品一起展示,表現古今對話、文化的延續性與活力。此外,也擴大收藏範圍包含服裝、鞋子、裝飾品等,希望透過這些物件向英國人以及全世界的遊客介紹韓國文化。

 

▲韓國傳統服飾

 

▲韓國傳統鞋子及飾品

SS: 到大英博物館必看的韓國藝術作品?

EH: 朝鮮時代韓國瓷器美學的代表作《月瓶》(moon jar),代表兩位陶瓷藝術家對韓國瓷器的熱愛:1935年英國人Bernard Leach 首次與日本人柳宗悅一起到韓國旅行時,偶然機會中買下來的。《月瓶》的純淨美學特色很符合日本的審美趣味,類似的作品大阪陶瓷博物館也有收藏。日本因為茶道文化盛行之故,很早就開始收藏韓國陶瓷,16世紀豐臣秀吉入侵韓國雖沒有成功,但擄獲一批瓷器工匠戰俘。當時韓國的瓷器製作技術比日本進步很多,透過這批工匠身負的韓國瓷器製作手法,提高日本陶瓷製作水準。20世紀上半、由柳宗悅提倡的日本民藝運動,便是受到韓國陶瓷美學觀念影響,追求自然、不做作、不對稱、不完美但貼近生活的簡單美學。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柳宗悅的美學思想:整件作品釉彩不均勻,表現一種不完美的美學特色,此外《月瓶》顏色全白、素面、無裝飾的低調美學風格,與當時韓國舉國上下都信奉儒家以及朝鮮末期韓國學者的新儒家思想有關:「白瓷的美學在於它絕對的美與至高的純淨,樸實無華。」展廳中安排繪畫、陶瓷等其他作品與之呼應,並透過色彩、光線、不同藝術品所呈現的質感變化以及觀者與《月瓶》遠近關係的改變,欣賞《月瓶》之美,看似簡單,實則趣味無窮。

 

▲Adam Buick,《月瓶》, 瓷器,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展廳中的韓國瓷器

 

▲展廳中繪畫、陶瓷並置陳列

 

▲展廳中的韓國白瓷

SS: 對於有志到美術館工作的朋友,您有沒有什麼建議?

EH:大家往往只看到策展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光鮮亮麗的一面,忽略背後辛苦的一面,如常常需要搬運重物等等,有次貴賓一大早到館參觀,我還拿起掃把趕快打掃,弄得滿身大汗,在他們到之前趕緊換上洋裝,微笑迎接他們。大家看到鏡頭前的光彩,大概只佔所有工作的百分之三十吧。就我個人經驗而言,從高中開始到念博士班期間,我一直參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不同部門的各項志工、實習和展覽項目,磨練出策展、管理與策劃公眾教育活動的能力,這些經歷和磨練對我現在的工作都非常有幫助。現在即使很忙,週末時也常常參與大眾教育活動項目,以培養未來主人翁對藝術的興趣。我建議有興趣進入美術館工作的人,除了念美術或博物館管理相關科系之外,盡量透過實習和志工機會親身參與美術館的運作,將理論化為實踐,從中找到自我定位和培養各項技能,無論是策展、募款、媒體行銷或大眾教育。

玄秀娥博士親自介紹大英博物館中的韓國藝術精品:

 

本文轉載自 漫遊藝術史 策展是一門說故事的藝術: 專訪大英博物館韓國藝術策展人 玄秀娥(Eleanor Soo-ah Hyu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