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市場」走向「市場生活」的現代觀察(下)

觀察西班牙、義大利、萄葡牙的四座傳統市場如何走向符合現代的「市場生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榮芳杰提出,是否有機會藉由傳統市場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讓傳統市場與現代飲食市場結合。

《從「傳統市場」走向「市場生活」的現代觀察(中)》提到的四個傳統市場的轉型個案介紹,並不是要傳達他們具備完美無瑕的典範案例。相反的,這四個案例只是要告訴我們,一個傳統市場的轉型操作是有很多可能性的。雖然國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習俗不同,但對於文化資產保存意識的提升,我相信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

其實,城市裡的老舊建築,從民主國家的「所有權」條件來看,本來就沒有一定要該如何或不該如何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會有人想拆除老舊建築,或是有些人希望能保留些甚麼的念頭,其實反映的是「保存者」與「反保存者」所著眼的立場是不一致的原因。

保存者希望每一棟具有歷史的單棟建築都能保留,因為他們想看見更「整體/完整」的歷史/城市風貌。反對保存者會想要拆除老舊建築,那是因為他們只在乎或需要那單棟老舊建築的某種市場價值或是產權紛爭。

一個願景是屬於全面性的,另一個願景是屬於單向性的。於是,當兩造雙方沒有溝通管道或是溝通不良時,只能採取極端的解決問題方式。保存者會採取爭取法定文化資產身分,且依現行的法令規範,還會極力爭取「指定古蹟」作為戰略目標,其餘免談。反保存者也只能採取極端的手法來獲取他想要的「需要」,於是拆除、縱火、怪手等招數便成為必要之惡。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傳統市場整型方案,我們都可以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新型態的超級市場或是小型零售空間已充斥在我們四周的生活空間,改變了我們對於菜市場的日常使用定義。

即便真正傳統市場的營業面積與數量,早已嚴重衰退與無法再填滿整個原有的市場空間,但傳統市場終究是傳統市場,他涉及到原有的居民生活習慣,以及傳統產業的市場交易需求,甚至是市場地點的選擇理由。

撇開建築形式與歷史意涵,這就是當代生活的日常,這個日常你不遵循,那就是房子被拆掉重新給予新的都市機能。這個房子若想要留下,但又無法給予最傳統的使用機能,那就只好從生活日常的機能著手,給這些舊建築一些符合這個時代的人們需要,同時又能保留下這個空間,讓未來的子孫至少有機會去見證歷史的改變。

傳統市場已經從簡單的食材商品銷售聚集地,轉變成複合式的都市生活集散地。傳統市場所必須要保有的「新鮮」概念仍然左右著營業時間,但新融入進去的飲食活動卻可以不受「保鮮」的束縛。於是,傳統市場的單一行為,到了現代除了保有原來的單一特質外,卻因為多了更多差異化的「泛市場連結」而有了新的面貌,特別是傳統的市場空間被自然的保存了下來,不需要經歷爭取法定文化資產的衝撞,庶民的生活與成熟的公民文化保存意識,讓一個歷史城市有了「承襲」過去,「傳承」未來的機會。

最後,關於傳統市場轉型的想法,無論對比義大利佛羅倫斯、西班牙巴塞隆納或是葡萄牙里斯本的Time Out market,台灣的老舊市場再利用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市場仍然是市民生活中的市場。

如果市場是人類現代化過程中一直存在的常民「日常」,那麼傳統市場的式微要反省的不該是移除,而是重新給舊市場新的常民「日常必需」。

從佛羅倫斯到里斯本,我們可以發現傳統市場的改建過程中,傳統交易行為仍然需要留存,但市場對於當代的人們來說,已經不只是買菜,而是飲食。這是飲食文化的革命,更是空間保存的革命。

我們是否有機會讓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藉由一個傳統市場作為媒介,讓水平或垂直的空間,有機會進行傳統市場與現代飲食市場的結合?這也是為什麼這些被「整型」後的傳統市場,都仍會保有一部分的傳統市場店家,然後用這個世代喜歡或是能接受的跨國文化料理當成是銷售主軸,「多元飲食文化」的體驗反而成為市場趨勢。

前提是,請在原址原位進行歷史延續的接力賽,讓一個有歷史的城市,從常民日常的市場空間說起。

「再利用」不應該只是專家學者口中的專業詞彙,應該多一點「生活日常」。

本文圖文轉載自文化遺產筆記 Heritage Notes:從「傳統市場」走向「市場生活」的現代觀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