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7),台灣的老年人口首度超過幼年人口;目前有將近7成人口集中於六都,全國75.5%的地區人口外流嚴重、這些地區的人口數只占總人口的13%;再加上台灣全球最低的生育率,這些數字反映了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襲、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的問題。
為了解決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以及鄉村發展失衡等問題,行政院借鏡日本「地方創生」政策(日本在地創生,能給經濟帶動什麼),宣布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目標是維持總人口數不低於2千萬人,促進島內移民、都市減壓。
日本與台灣一樣,同樣正面人口減少、高齡化及人口過度集中都市等問題,其地方創生概念的中心思想,是「產、地、人」三位一體;是由下而上、地方為主、中央輔助的一系列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期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與人文風情,發展出最適合該地區的產業,達到活絡經濟、吸引青年回鄉。
事實上,台灣過往也有與地方創生概念相似的政策:「社區總體營造」,但成效不如預期。那麼「地方創生」能夠成功達成目標嗎?國發會提出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初步構想」,試圖改進過去政策的缺點:中央各部會缺乏整體規劃,相互競爭、浪費資源;地方沒有足夠人才;地方活動過於依賴補助,無法形成良好的經濟循環以自給自足。
參考日本模式,行政院成立由中央部會、地方政府、民間產業負責人與學者專家組成的「地方創生會報」負責決策,並由國發會擔任幕僚,負責統籌、協調整合,以及規劃與支援協助等工作。
中央資源能否整合、地方是否有足夠人材,對於能否順利推動地方創生是重要關鍵,根據國發會初步盤點,目前中央部有11個部會、60多個計畫能投入地方創生,協助地方政府展開地方創生的工作,而地方人才的培養也在政策之列。
日本安倍內閣提出的「地方創生」,提供地方財稅支援、建置了地方產業結構與人流、金流的地域經濟分析系統,以及各式人才支援,像是專家媒合、派遣中央公務員進駐、大學教授陪伴等,輔助地方政府推動政策與培育人才。
目前日本「地方創生」政策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進行十八年地方活化事業經驗的木下齊也指出,日本地方創生組織遇到的五大結構性問題:事業項目、資產、人、金流、組織需要克服。
台灣與日本面臨的困境相似,固然可以借鏡日本經驗。但在社會經濟結構及國情,仍有不同的地方。台灣政府能否內化吸收日本經驗,具體提出可行的策略並確實執行,以解決台灣目前的困境,矯正過往政策效益不彰的問題,讓公私部門有效合作,有待未來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