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到天貓挖金!為什麼博物館賣文創?

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在天貓開旗艦店了。英國政府每年對大英博物館的預算不斷刪減,讓大英博物館不得不尋找新的資金來源,IP(Intellectual Property, 智慧財產權)授權就是其中之一。
 
天貓旗艦店上線約一個月,粉絲數便已逾18萬,許多商品顯示已售罄,目前在架上的多為預售商品。目前商品主要分為四大類:品質生活、格調書房、時尚潮搭、原裝進口,包括紙膠帶、文件夾、杯子、手機殼、抱枕等。做電商是博物館在商業化上的一種新嘗試,而中國市場也展現了其強大的消費能力。
 
博物館為什麼要做文創商品?
 
打開大英博物館的官方網站,最顯眼的字樣就是「Free, open daily 10:00-17:30.」。免費向公眾開放,能最大程度地惠及大眾,不過大量訪客所帶來的經營和維護成本,資金哪來呢?大英博物館的收入主要來自:(1)政府撥款、彩券和基金。(2)商業收入(例如文創衍生品、出借展品、特展門票收入等)。(3)社會、企業和個人捐款。
 
不管是來自政府的資金、社會捐款或是門票收入,都有天花板,但文創商品的收入沒有天花板,例如台灣故宮與北京故宮的文創商品,收入都遠超過門票。帶起兩岸博物館文創風潮、台北故宮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半年就賺進新台幣2660萬元;北京故宮的故宮淘寶也創造出逾8000款創意產品,一年營業額逾1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5億元),超過門票收入的2倍。
 
根據大英博物館的公開財報,也可以看出文創商品的收入逐步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大英博物館商業負責人羅德里克.布坎南於去年(2017)表示,未來大英博物館的商業化,將聚焦於拓展全球業務,首先從中國開始,接著去向美洲、非洲,走向全世界。


想要賣得好,年輕市場不可忽略
 
無論是大英博物館還是故宮,我們可以發現其同類型產品的高出現率。紙膠帶、手機殼、手提袋、杯子、扇子等等,在同類產品之下,各家又該如何競爭?
 
想要賣得好,有二點要注意:

(1)   深入開發IP,提高品質。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是一種文化輸出,許多消費者會通過商品對設計來源更加感興趣,進而去瞭解其背後的藝術文化含義及背景故事,也會對該博物館更感興趣。
此外,如果能將歷史與現代結合,換個角度去創造出一些新的載體,這些載體也很有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文化。
 
(2)   互聯網平台行銷,抓住輕市場。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文創產品需要互聯網平臺的推廣,尤其是需要受眾面較廣和運營相對成熟的電商平臺的加持。」
 
博物館的周邊售賣情況,當然與博物館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關。但其實,大英博物館旗艦店上線的前兩周濺起的水花並沒有特別大,真正在社交網路上引起注意還是靠微博網紅,才讓許多網友知道大英博物館開始在天貓販售文創周邊商品了。
 
網路行銷的目的,是把藏在歷史書裡和旅遊攻略上的博物館拉到公眾面前,提高曝光率。下一步,要把一直以來「高冷」、「古典」的形象打破,用「賣萌」的方式接地氣。博物館只有年輕化了,才能吸引更廣闊的年輕消費者群體。
 
大英博物館的商業負責人羅德里克·布坎南曾表示,「對於文化機構來說,IP授權就是找到一種新的方式,將故事講述給已有的粉絲,並找尋機會吸引新的粉絲」。
 
IP 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可玩的跨界合作花樣也很多。迪士尼玩得非常好,他通過星戰、漫威、賽車總動員等的授權獲得了極高的收益,與此同時粉絲也很開心地買到了自己鍾愛的「官方認證」產品。

 

延伸閱讀